可是廢除后的這幾年,人們仍然不時聽到類似的弱勢者在城里遭遇權力暴力的事。尤其是2009年,培訓教材《城管執(zhí)法操作實務》關于“城管”抓小販時出手要狠,“不能輕易放過”,要干得“干凈利落”,“將所有力量全部使用上”,做到“臉上不見血,身上不見傷,周圍不見人”的說法在網(wǎng)上披露后,引起輿情嘩然。
但人們也注意到:盡管權力暴力的受害者現(xiàn)在與過去其實是類似的一個群體,暴力的理由卻有了很大的不同。過去的暴力收容多以檢查居民證件的名義:改革前就叫“查戶口”(那時連“暫住證”都還沒有,農民因事進城都要一事一開“證明”,否則就有作為“盲流”被抓的危險),改革后允許非本地戶籍者持證“打工”了,就叫“查三證”(通常指暫住證、務工證和計劃生育證),兩者都可以說是直接與“戶籍”有關。而現(xiàn)在的“城管”、“拆違”暴力則以維護“市容”和秩序為名,以“無證攤販”和貧民窟(我們叫“違章建筑”)為對象,可以說與“戶口”本身并沒有直接關系。
身份性歧視和制度性排斥
仍是一大特色
可是大家都知道,暴力的對象基本上還是那些人。因為在中國當下的8億“農民”中,身處大都市附近、能分享級差地利的人畢竟份額很小,而中國如今的一億多(有人說超過兩億)“流動勞工”中,原籍外地城市的與原籍農村的相比也是極少數(shù)。同時這些人中富有的“投資移民”少,絕大多數(shù)還是窮人。而本地戶籍的窮人不但少,而且與這些外來窮人相比仍然有某些特權(如以后提到的“棚戶居住權”),不會成為暴力的對象。所以上述改變對這大多數(shù)人而言意義不大。這些人作為一個貧苦的外地農民“流入”(我們反正不承認他是移民)城市,最初他是以農民身份(“農村戶口”)被歧視,后來他以外地人(“暫住”者)身份被歧視,而現(xiàn)在他以窮人的身份(沒有高尚職業(yè)的“無證攤販”或沒有高尚住宅的窩棚客)被歧視。
不能說這三者的演進沒有體現(xiàn)這些年來的某種進步:這個人在改革前幾乎是根本不能進城的。后來可以來“暫住”打工,但你要隨身“持證”,否則就會遇到麻煩(雖然持證了也未必就不會遇到麻煩),F(xiàn)在假如你混得好,有高尚職業(yè)與住宅,被“查證”遇暴力的機會就少了。但是假如你仍然窮困潦倒,那你就有損于“市容”而為“市”所不容。然而問題在于:窮困潦倒就是罪過嗎?沒有人愿意窮困潦倒,如果在家鄉(xiāng)能夠富裕,他們不會“賴”在城里;但如果不能,我們的城市為什么就容不下窮人呢?
窮人居于弱勢,在任何國家大概都是如此。從經(jīng)濟狀況差,到觀念上被看不起,都是可以理解的。但對窮人實行身份性歧視和制度性排斥,卻是我們的一大特色,尤其是在居住權問題上,這種特色更加突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