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家、到人、到店。
一切圍繞O2O的商業(yè)行為,似乎都繞不開上面的3個關鍵詞。
到家,不僅是快遞送貨,現在連美甲、換屏、貼膜也都上了門。到人,當你打開LBS手機定位,打個Uber、買張電影票,如今也都是分分鐘的事情。
當各式各樣的商家把產品和服務送到你身邊的時候,到店的價值何以體現?這個問題不僅從業(yè)者關注,消費者本身也盼望能從實體店里找到更多“觸感”。
在8月10日首屆“互聯網+零售”紫金峰會的“互聯網+實體店”分論壇環(huán)節(jié),易觀國際CEO于揚、通用磨坊高級副總裁朱璽、尚品宅配董事長李連柱、蘇寧云商集團副董事長孫為民等來自商界一線的“操盤手”們各抒己見。
孫為民更是直言:“在互聯網、后互聯網時代,顧客‘到店’將是一種本能。零售企業(yè)無需質疑用戶對實體店的渴求,需要突破的是如何用‘互聯網’重塑一個線下。”
電商+互聯網服務商+店商,是O2O實踐的三大主題
孫為民說,在蘇寧過去6年“+互聯網”的過程中,面對和解決的也正是這個問題。“其中,我們首先搞清楚的,就是O2O。”
總理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,提出“要把線上線下互動消費搞得紅紅火火”,時間倒回2012年,蘇寧云商董事長張近東,首個提出了O2O。
分析蘇寧“互聯網+零售”的方法論,可以看出,首先“電商”是從線下到線上,迎合了消費者在互聯網時代的一部分購物習慣。當然這還不夠,還要加上從線上到線下的“店商”,和實現人際互聯、人物互聯的“互聯網服務商”。
孫為民在演講中逐一分析說:
電商解決了人到家、貨到家、服務到家的問題;
互聯網服務商,解決位置到人、服務到人、人到人的問題;
店商解決的是線上購買線下自提、線上集客線下購買的多元化場景需求,以及個性問題。
“蘇寧這幾年趟出來的一體兩翼三云四端O2O模式,早早地預見了這三大主題!
不怕“分流”,到店是用戶本能
在布局了四端,既是電商、店商,又是互聯網服務商的蘇寧眼中,用戶不管選擇:到家、到人還是到店,這都不會是“分流”,而是一種更高效率的協(xié)同,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服務帶來了可能。
甚至在孫為民看來,在互聯網+的時代,用戶“到店”就是一種本能。
他表示,有錢、有閑,是越來越多國內消費者的社會特征;并且國人開始更加注重、追求品質消費和品味消費。
“互聯網+實體店,我們需要把互聯網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造的科技、思維、服務,帶到實體店去。從而豐富實體店的體驗價值,去激活、去喚醒用戶對在門店里獲取體驗、社交、商品觸感的本能!
對此,孫為民提出的4個要點,是以:高頻消費帶動低頻消費、兩頭消費帶動中間消費、服務消費帶動購物消費、以精神消費帶動物質消費。
如果理論有些生澀,那么從蘇寧引以為傲的“互聯網產品”——云店身上,看看蘇寧是怎么實踐的。
今年4月28日,南京山西路、上海浦東2家云店開幕,用蘇寧云商董事長張近東的話說,這是把線上的蘇寧易購搬到了線下:
賣商品:通過實體+虛擬出樣,萬余平方的門店里第一次裝下了1200萬個SKU。商品覆蓋傳統(tǒng)電器、母嬰、超市百貨、服裝、食品……全品類,兌現了“高頻消費替代低頻消費”。
賣服務:除了以往可見的商品服務以外,紅孩子母嬰、攝影課堂、消費金融、海外購等圍繞消費、個人興趣乃至生活的服務在云店里集中呈現。以至于去過云店的消費者都會形成共識:有任何需求、找云店。
最后,還有賣生活,餐飲、咖啡、泊車、美甲……多種生活場景、社交場景在云店里集中,和Apple Store一樣,云店從一個提供商品銷售、服務的場所,升級為一個社區(qū)中心、社交中心。
以至于南京、上海頭兩家云店開業(yè)時,創(chuàng)下合計6600萬的單日銷售記錄。讓線下實體的“榮光”回歸2003年。
7月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