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剛補上了原圖,可能有人覺得噪點比較明顯。前后大概3、4次用900拍過東西,白天室外的那批片子都是同一臺機器拍的,確實問題多一些,不過這很正常,我以前接觸過其他品牌的工程機還有更夸張的毛病呢。只要正式版ok就好。那幾張室內(nèi)人像就沒有,畫面很干凈了。所以工程樣機的個體差異還是蠻明顯的。
第二個因素是:雖然這次都是用RAW+JPG拍的,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拿到RAW軟件。RAW畫質如何,比JPG有多少提升還不得而知。在RAW+JPG模式下的JPG壓縮太大,肯定也是影響畫質的。有一些用X.FINE JPG拍的就要細膩不少。
要不了多久我會再次用900拍一些東西,希望能拿到正式機和軟件。
這是一臺level 4的工程樣機,所以機器本身還存在一些不完美之處,凡是我在試用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大多可以用“工程樣機不代表最終結果”來解釋。當然我也有理由相信最終商業(yè)版本一定會比這2臺工程樣機有更好的表現(xiàn)。
已經(jīng)在網(wǎng)上看過無數(shù)次機器的外觀照片了,所以對它一點新鮮感也沒有。為了避免某些眼尖的路人認出機器,我用3M黑膠布把相機所有的LOGO貼的嚴嚴實實,某些特征部位也用膠布貼成不規(guī)則形狀。機身正面手柄附近有A900的LOGO,機身底部也有,照片的EXIF信息里則保護性地將機型顯示為A0000。
機器的尺寸比A700略大,重量有800多克,加了24-70ZA之后有些偏重,不過A900顯然比A700更加鎮(zhèn)得住24-70ZA。另外,加之手柄處和A700一樣有些偏大,長時間握持肯定是有點累的,尤其是右手手指的前面2個關節(jié)。
機身的設計為專業(yè)攝影師特別考慮了防誤操作設計,如左肩的模式轉盤,比A700的向內(nèi)移了一些,這樣平時掛在肩上就不會被身體或者攝影包背帶蹭到,影響拍攝。LCD屏基本與機背是在同一平面的,不像某張傳奇的照片看起來那么突出。取景器左側加了一個目鏡遮蔽開關,很好。
機頂小LCD可以顯示電量、光圈、快門值、剩余張數(shù)、白平衡、拍攝模式和曝光補償?shù),不過只顯示+或—,不顯示具體補償值,要按下曝光補償按鈕才顯示具體加減值,稍有不便。機頂LCD的作用是減少用機背大LCD顯示參數(shù)的時間,延長電池續(xù)航時間。
電池與A700用的一樣,不過號稱標準環(huán)境可拍850張,比700多100張,可喜可賀。A900可以使用手柄,手柄的做工不錯。雙電池能延長續(xù)航拍攝能力,但也更重。自己權衡吧。
A900的取景器比A700來的大,廢話!亮度似乎相當,時間有限沒有仔細比較。據(jù)說取景器系統(tǒng)具有防塵設計。對焦屏上有16:9畫幅提示線、APS畫幅提示框、對焦點顯示。APS鏡頭可以自動識別,自動裁切,無需做什么設置。該狀態(tài)下,APS鏡頭的某些焦段是可以在取景器內(nèi)看見暗角的,但這些暗角是不參與成像的無需擔心,只是需要在拍攝時記得是那個框構圖。另外有APS開關,當使用全副鏡頭的時候也可以通過該功能進行局部裁切。好處是構圖簡潔、節(jié)省存儲空間。全副模式下圖像尺寸為24、13、6MP,APS模式下為11、5.6MP、2.6MP。APS畫幅下不能拍攝16:9格式的圖片,因此我猜測16:9就是以前美能達膠片相機上有的全景模式,開啟后會在成像區(qū)域的上下兩側伸出遮擋片。APS畫幅區(qū)域在遮擋之后的區(qū)域內(nèi)部,所以該功能不起作用。
請注意對焦示意圖的焦點分布
對焦點為9點,分布形式如A700,在水平方向上少了2個點。對焦點比較集中在中央,這點與5D和30D的對焦系統(tǒng)關系相類似。前幾天我對尼康剛出的D700的51點AF系統(tǒng)非常眼熱,早些時候我使用的是采用45點AF系統(tǒng)的佳能1系列DSLR,所以對9各對焦點的相機總覺得AF的自由度有些受限制。A900加了10個隱藏對焦點,能提高對焦精度、靈敏度與連續(xù)對焦能力。雙十字或十字對焦點沒有增加。在通常情況下對焦和700比沒有太明顯的優(yōu)勢感覺,后來在弱光下試了一下,各點的對焦速度與成功率也很高,連續(xù)對焦也速度不錯。A900的寬區(qū)對焦有改進,雖然對焦點不多,但也能如佳能1系列那樣如果幾個對焦點是在同一個平面上,那這幾個點同時會AF,當然取景器里能看到這幾個對焦點亮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