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本次調查情況來看,微博受眾關注的內容涉獵廣泛,從社會新聞、名人言論、生活常識、小道消息乃至朋友動態(tài)、生活娛樂,均在關注范圍內,但是被微博用戶關注、轉發(fā)和評論的話題,則都有共同的特征,就是“新、奇、趣”。
本次調查還發(fā)現(xiàn),微博用戶厭惡的內容相對較少,最突出的就是虛假信息和網(wǎng)絡謾罵。這說明,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(yè),要在微博上與消費者的溝通和互動,要學會放低身段,用更具親和力的方式與公眾溝通。
同時,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,受眾最愿意轉發(fā)的內容通常是視頻、圖片、聲音等形式,這同時也是受眾經常評論的內容,因此文字結合動態(tài)感覺的微博內容更具傳播力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微博也是一個整合了多個社會化媒體的平臺,在這個平臺上,有視頻、有音樂、有圖片、有來自BBS/論壇的帖子和有趣的段子,微博自然就成為了新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信息的整合和集散地,而這些微博的用戶不僅是創(chuàng)造者,也成為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信息的搬運工,若干信息在微博上匯集,最后又被分發(fā)到不同的用戶,從而顛覆了傳統(tǒng)的信息傳播的模式。
微博上發(fā)布的新聞獲得較高信任度
微博也改變了很多人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習慣,過去很多人上網(wǎng)首站是新聞。
新生代市場監(jiān)測機構使用全球領先的在線調查公司SSI的在線樣本庫,對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、成都、沈陽、西安、杭州8座城市共4306個微博用戶開展調查后發(fā)現(xiàn),在使用微博之后,網(wǎng)民上網(wǎng)第一站首先登錄微博的比例達到將近20%,直逼即時通訊工具和電子郵件的首選地位。
本次調查還發(fā)現(xiàn),七成以上的微博用戶,有意愿將微博作為獲取新聞的重要平臺,微博的媒體效應在進一步凸顯。而更值得關注的是,共有六成左右的用戶,明確表示微博上人們發(fā)布的新聞可以相信,其中50.7%的用戶表示可以相信,10.5%的表示非常相信。
而有很多人認為,微博上更多是數(shù)以千萬用戶按照自己的意圖編寫的內容,何來客觀性?但是,事實上,微博的信息發(fā)布者在提供新聞線索的同時,發(fā)揮著信息傳播的第一道“守門人”功能。由于140個字符的限制,很多用戶在發(fā)布信息時會事先進行信息過濾,會考慮怎樣才能在簡短的篇幅內既能準確表達信息,又能引起轟動效應,這意味著用戶發(fā)布信息的同時已經進入信息編輯的篩選、修改和壓縮工序,同時,由于每個人在微博上都希望自己的內容會被人轉發(fā)或者關注,導致微博的內容本身就更加接近于真相。以微博客作為新聞線索可以迅速獲得真相信息和有用信息,這對于新聞傳播來說微博就有了更大的價值。
本次調查顯示,微博上備受關注的新聞話題前五位分別是:社會新聞、時政新聞、娛樂新聞、消費新聞、健康新聞,這些新聞均有超過半數(shù)的微博使用者表示感興趣。
另外,從代際的差異上來看,70后、80后和90后在新聞的關注興趣方面,存在著較大差異。70后,在社會、時政、健康、財經新聞等多個方面,關注度均高于其他群體;而90后,僅僅在娛樂、明星、游戲新聞方面表現(xiàn)出超出大眾的興趣度。至于80后,通常情況下,對于新聞的興趣介于70后和90后之間。
微博將給公眾帶來新的話語空間
截至2010年10月,中國微博服務的訪問用戶規(guī)模已達到1.2億人,活躍的注冊用戶數(shù)突破6500萬個,在新媒體運用更加敏捷、廣泛的今天,微博正在給中國公眾帶來新的話語空間,也在改變著信息、媒體,甚至包括政府公共服務信息的傳遞。
微博讓每個中國公眾有獲得公共話語權的可能。在當前中國社會轉型期間,各個社會階層都希望對自己的利益和訴求進行表達,而微博無疑給了中國公眾表達的平臺,而在所有的媒體平臺中,微博扮演了議題設置的作用,草根階層通過種種議題,逐漸介入了社會事務的處理當中,打破了過去只有特定階層的群體才能作決定的狀況,微博所呈現(xiàn)出來的公共性,讓每個公眾都享有了公共話語權。這種公共話語權也將會隨著人們微博黏性的增加,微博粉絲圈子的擴大以及微博平臺影響力的加強而逐漸擴大。